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及旗下的 HKDI Gallery 举办「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展览,向公众展示国际知名艺术家丶具标志性的媒体艺术作品。
HKDI 一直致力与世界各地不同的博物馆丶设计院校和设计师合作,推动香港设计教育发展, 同时促进业界丶学生及设计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於 2022 年 12 月 3 日至 2023 年 4 月 2 日期间在 HKDI Gallery 举行,同时以虚拟形式在网上展出,与观众一同探讨艺术与科技共存的概念,以及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方式。
HKDI 院长王丽莲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举办『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艺术和科技都是 HKDI 致力发展的重要范畴,因此已於 2022 年 9 月开始提供崭新的艺术科技课程。 学院亦为学生提供延伸学习课程,让他们学习在标准课程以外的新知识和技能。今次展览不但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学习机会,更希望能启发公众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就艺术与科技丶人与大自然丶虚拟与现实之间互相交织的关系展开讨论。」
谈及展览策展方向,策展人邝佳玲及林欣杰表示:「创新科技与艺术概念的融合,正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回应。是次展览的五件作品,如五行运世,呈现新自然(neo-nature)及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之馀,更带出了共存的概念。」
「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展示了人类与科技共同创造的新生态。一系列的作品利用 大自然里不同生物的共存,以及地衣的共生概念——由真菌与藻类结合而成的共生体,呈现了对未来生态共生的愿景。
今次展览邀请了五个媒体艺术创作单位,其中两位香港的艺术家——鲍蔼伦和林欣杰受委托以探索艺术与科技介入大自然的可能性为主题,创作两件全新作品。 国际艺术家阵容则包括日本音乐传奇人物坂本 龙一丶媒体艺术家真锅 大度丶义大利艺术家团队 fuse*以及生活建筑系 统团队 / 菲力浦 · 毕斯雷 (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 / Philip Beesley)。
鲍蔼伦的《灵基因》(“F10ra 0”)以香港巿花紫荆花为研究主题,追溯第一株洋紫荆在香港出现的故事。这个装置以紫荆花的基因转化成的声音为主轴,旨在让观赏者於沉浸式体验中,从节奏感受层层递进的人工自然。《灵基因》让观赏者想像人工智能如何演译存在和本质的相互作用。如果 DNA 是神的语言,那麽我们是否可以透过 DNA 解码而从每种生物中取得更深层次的讯息?在今次展览中,鲍蔼伦将 DNA 的讯息转换成声音,希望拉近观众与紫荆花基因研究之间的距离。
林欣杰的园圃作品《天屏地园》,其灵感来自国际录像之父白南准的作品《电视花园》。《天屏地园》模仿常见於室内垂直农法的技术 —LED 光谱植物种植法。电脑通过机器学习及分析 24 小时新闻直播的动态及颜色光谱,将数据传送至《天屏地园》在高处的电视萤幕中,令到这个「天空」萤幕除了提供资讯给大众,同时亦为园内植物提供光线。人工虚拟现实与真实交互影响,生命被虚实双向刺激,并与之反馈,造成循环共生的状态。
观众除了可在现场见证这个虚实交织而成的共生循环外,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观看《天屏地园》直播,实时见证植物每分秒的成长瞬间,并思考科技与自然在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下,带来的可能性。
《感应流 2022·不可视·不可听》是由着名的日本音乐传奇人物坂本 龙一和媒体艺术家真锅 大度设计的数据视效化装置。作品透过天綫收集环境中的电磁波,并通过程式,将数据转化成视觉与声音,於高清萤幕和扬声器中播放,让观众能实时体验人类无法感知的电磁波。观众也可透过控制器改变波长频率,去感受各种电磁波以及不断变化的视觉与声音。这件作品体现出积极参与於智能手机通讯中,但又经常不被注意丶不被看见的电磁波。
《人工植物学》是一项持续进行的项目,透过机器学习的演算法,探索植物学插图的潜在表达 能力。在发明摄影术之前,植物学插图是记录不同植物样貌的唯一方法,并让物理学家丶药剂师及植物学专家用於识别丶分析和分类的工作。《人工植物学》从公共领域的库存档案中,收集不同流派中的重量级艺术家所绘画的植物插图,包括 Maria Sibylla Merian丶Pierre-Joseph Redouté丶Anne Pratt丶Marianne North 和 Ernst Haeckel。艺术团队 fuse*通过训练机器学习系统 GAN(生成对抗网路),创造出跟原本图像极为相似的新人工图像。机器透过创造新的语言丶 捕捉人类和自然所负载的资讯和艺术特质,重新阐述图像内容,并从所学到的数据中建立一套全新系统,同时重新定义颜色丶形状丶细节和纹理之间的关系,期望有助创立新物种丶类别和形态的可能性。
《树丛》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菲力浦 · 毕斯雷领导, 与生活建筑系统团队(Living Architecture Systems Group)以及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协作,曾於 2021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它建构了一个改革世界的愿景,在未来的建筑道路上找寻与植物丶动物丶惰性物质共生共活的理念。影像与音效环境连动,空间中似有无数世界陷入混杂无章的状态,然而转眼间新的生命又再次跃起。毕斯雷与合作夥伴展现出一个开放又持续变化及共享的世界,以取代那些分割人们的僵硬封闭领域观。在疫情肆虐下,毕斯雷在一个不断扩充和转型的世界中探索生活的可能性,并表达了他对相互依存和共生的愿景。
为配合社交距离政策,展览将采用分段式入场安排,并设馆内参观人数限制。观衆需於网上预约参观时段:https://hkdigallery_exhibition2223_admission.eventbrite.com。有关「万物有灵: 艺术与科技共生展」最新的衞生预防措施及安排 , 请浏览HKDI Gallery网站。
万物有灵:艺术与科技共生展 | |
展览日期: | 2022 年 12 月 3 日至 2023 年 4 月 2 日 (逢星期二丶12 月 11 日休馆) |
展览开放时间: | 上午 10 时 - 晚上 8 时 |
地址: | 香港新界将军澳景岭路 3 号 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 Gallery (港铁调景岭站 A2 出口) |
网站: | https://www.hkdi.edu.hk/en/hkdi_galler y/exhibition/artstech |
Facebook 及 Instagram: | hkdi.gallery |
查询详情: | 3928 2566 hkdi- gallery @vtc.edu.hk |
展览高清图片请於此连结下载 |
所有进入院校设施的访客,必须使用「安心出行」流动应用程式出示「疫苗通行证」的「蓝码」 。
传媒查询:2566 8988 / 2807 0087
策展人:
邝佳玲
邝佳玲是一位驻香港的国际媒体艺术策展人丶项目监制丶作者以及教育者。她现为微波国际新 媒体艺术节的项目总监以及 SIBLYS 的创办人,旨力推动艺术与科技在创意产业上的协作项目。 她拥有超过十五年工作经验,近年策展及参与的项目多元, 包括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2022丶台北未来媒体艺术节 2021丶连点线上志及展览 2021丶线上展萤火连城 2021 以及串媒体
敍事实验项目——2022 年的《半半之书》丶2020 年的《生死墙》等。她曾被邀在多个国际艺术节及场合演讲,包括深圳媒体艺术节丶柏林的 Transmediale丶奥地利林兹的 Ars Electronica丶 韩国光州的 ACT Festival丶台湾的 AND丶日本的电气通讯大学及香港影视娱乐博览等。现同时於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丶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兼任讲师。
www.microwavefest.net
林欣杰
媒体艺术家,香港及台湾艺术与科技团队 Dimension Plus 共同创办人暨艺术总监以及复合空间 openground 创办人。
作品曾於奥地利媒体艺术节电子艺术大奬(Prix Ars Electronica)丶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等国际知名艺术节获奖,并於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及艺术节展出,包括香港艺术馆丶日本东京新国立美术馆丶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丶比利时科技艺术双年展丶国立台湾美术馆等。
热衷於媒体艺术教育,一直出任各大专院校的客席教学丶副教授及顾问等工作,致力推动数位制作应用於艺术创作中。 https://keithlyk.net/
艺术家: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菲力浦 · 毕斯雷
菲力浦 ·毕斯雷是一位加拿大跨界别艺术家及建筑师,他的研究在快速兴起的反应式互动建筑领域中被认可为开创性的贡献。他所领军的 LASG 生活建筑系统团队由国际研究人员及创作者所组成,他现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建筑学院及欧洲高等学院的教授,并曾两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0 年的《万物有生》丶2021 年的《树丛》)。
LASG 团队的作品是通过与国际科学家丶工程师及艺术家的合作交流而发展,人员包括工程领导 Rob Gorbet 与 Dana Kulić丶来自阿姆斯特丹的 Atelier van Herpen丶Salvador Breed 与及 4DSOUND,还有许多其他伙伴。与 LASG 的艺术家丶科学家及工程人员之间的合作促使项目富有多元面向与属性,由高级订制服系列到复杂电子感应系统均有涉及,实验性建筑项目探索了当前科技外围的微妙现象以及不断持续变更的边界。
www.lasg.ca / https://www.philipbeesleystudioinc.com/
鲍蔼伦
录像及媒体艺术家丶策展人,1986 年联合创办亚洲最早的录像和媒体艺术团体之一——录映 太奇。1997 年联合创办并策展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至今;并曾为多个本地及海外展览策展,包括香港艺术馆《数码演义》丶圣荷西 ZERO1 双年展及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 等。电影方面鲍氏曾参与陈耀成丶许鞍华及黄真真导演的电影制作。
近年个人展览包括,2019 年 Para-Site 艺术空间展出回顾展《当家当当家》(What about home affairs),2022 年受 M+及巴塞艺术博覧会委创作电视幕墙公共艺术作品《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其作品曾於多个国际电影节及艺术双年展展出(包括第 49 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展馆),并为 VMAC(录影太奇媒体艺术收藏)丶录像局丶格里菲斯大学丶庞比度中心丶 M+及私人收藏家所收藏。
坂本龙一
1952 年生於日本东京,1978 年发布首张个人专辑《千之刃》,同年成立乐队 YMO。该乐队解 散後他仍然活跃於各个领域;他为《战场上的快乐圣诞》(1983)创作的配乐蠃得英国电影学院奬,及後凭《末代皇帝》(1988)获得格莱美奬等。他持续关心环境与和平等世界命题,创立了森林保育组织《more trees》。2013 年他担任日本山口情报艺术中心 (YCAM)十周活动的艺术总 监,并在 2014 年为札幌国际艺术节担任客座总监一职,积极参与艺术界的活动。
http://www.sitesakamoto.com
真锅大度
艺术家丶编程人员兼唱片骑师。他的工作涉及以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和结合熟悉的现象与素材, 专注於通过细致观察可以发现的现象,以至身体丶编程丶计算机和数据本身的潜在兴趣。
http://www.daito.ws / https://rhizomatiks.com
fuse*(意大利)
fuse*於 2007 年成立,是一所跨界别艺术工作室,研究数位技术在创作上的表达可能性,旨在探讨人类丶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的方向一直以多媒体装置及表演的创作为主,其目的是希望通过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去追寻在光丶空间丶声音与动作之间的新连结。
在创始人 Luca Camellini 及 Mattia Carretti 的指导下,工作室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以一种越来越全面的方式去创作新项目;团队亦非常重视实验探究以及集体创意,他们的目的是要创造能够激发灵感创意丶刺激思考丶扩阔想像与触碰感知的作品。
fuse*一直关注所在社区的发展,并将之连结其创作以推广地区文化与知识,也因为这样的初 衷,他们自 2016 起开始协同制作电子音乐与数位艺术节 NODE。多年以来,fuse*在多个重要 的国际艺术节与机构展出其作品,包括 Mutek丶TodaysArt丶Sónart丶Artechouse丶STRP Biennial丶 RomaEuropa丶Kikk丶Scopitone 以及国家大剧院。
https://www.fuseworks.it